今天郑州股票配资,咱们要来深入讲讲明朝的军队。
为啥要重点谈它呢?其实清朝在军事上能够取得胜利,并非自身有多强大和先进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——明军,实在是太弱了。
明军当时的状态,堪称极其羸弱,而这一局面的产生,根源恰恰在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整个王朝体系。
01
这个体系经过不断发展,内部问题层出不穷,逐渐形成了高消耗、低产能的局面,财政盈余水平极低,采用的是量出为入的财政模式,具体点说,就是工部要修宫殿,就要求各地运送材料物资,聚集北京,专项的资金,也在工部留存,而不是由户部设立预算,统收统支后拨款,这就导致了地方的收入项、开支项乱七八糟,几两银子的摊派,可能要花费几十两银子的成本运到京城,产生了疯狂的浪费。
到了万历年间,又有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大量钱财,不仅把张居正积累下来的太仓存银花得差不多,还让万历皇帝通过各种手段,如派矿监税使搜刮来的内帑财力也大量消耗。
展开剩余81%万历在位时间很长,前半段处于张居正的影响之下,中间又与群臣展开激烈斗争,这在《万历十五年》等著作中都有详细讲述。不过,在这几十年间,明朝军事力量反倒处于一个相对小高峰阶段。
这是因为一条鞭法改革、戚继光募兵制改革,以及九边边军的厚养家丁,军事和财政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升,两厢配套之下,共同造就了万历中晚期边军军事力量的小高峰。
然而,高峰过后便是急剧下跌。
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,就动用了辽兵,消耗了一部分力量,后来又经过多次征调,那些原本的职业兵,也就是精锐家丁,基本消耗殆尽。再加上人都有生老病死,士兵们也不例外,整个军队力量自然不断退化。李成梁的儿子们,李如松、李如梅、李如柏等人,把父亲积攒的家底几乎消耗干净。此时,明朝原本能抑制建州女真崛起的战略兵团不复存在。
除此之外,明朝军事衰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那就是匠户制。
在明朝,工匠被编入匠户,由官府依照户籍进行管理。这就导致了,工匠的社会地位比普通农民还低,近乎奴仆,又有官僚克扣成本,盘剥匠户的生活资料,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怎么可能高效工作,制造出精良的武器装备呢?而且,在武器生产、交付、储存、出库等中间环节,普遍存在腐败现象,这就使得明朝军队仓库中的纸面装备,与现实中军人手中的装备,严重不符。
试想,一群铁甲都生锈漏出大洞,火铳一点就炸膛的军人,怎么可能有胆量在战场上抵御长枪利箭的攻击呢?
02
反观后金,凭借严刑峻法,建立起相对高水平的军事配套组织和后勤体系。
为什么在后金政权在关外的短短二三十年里,就能从一个类似盗贼团的组织,完成向国家雏形甚至国家的转换呢?
因为后金建立了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结构——八旗。作为军事组织,它经过长期磨合,形成了分级式的组织结构,民就兵,兵就是民,这就使得后金社会体制相对简单,没了官僚组织的消耗,反而拥有较高的动员效率。
要知道,清朝入关时,八旗满洲也就五六万人,加上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,能达到七八万人,相比当时一亿人口的明朝,光九边就有的四十万营兵和二百万卫所兵,兵力处于绝对劣势。可无论是明朝熊廷弼的记录,还是朝鲜使臣的汇报,都提到了,八旗治军首重纪律,作战之中,军官会随时盯着阵列中的士兵,一旦有违反军纪、临阵脱逃,就会做好标记,事后斩首。
努尔哈赤本人治理部下也一样严厉,甚至只因为汗宫侍卫在夜间忘记插门,就处以斩首之刑。他的日常行政管理也是相当细致,哪怕是河滩的一片枣树、栗子树林,其产出的果实也会派专人看护,并制定收获指标,如果不能达标,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。
反观明朝这边,却是问题重重。
朱元璋构建的王朝,就像一个大块头踩在沙地里,看似身形庞大,根基却不稳。
因为朱元璋将百姓和社会都彻底粉碎,社会自组织几乎不存在,官府接管了太多的社会职能,却因为财力匮乏而处于半抛弃的状态。所以在明末,出现的许多势力大多是明王朝的边缘力量。
比如后金,努尔哈赤是明朝册封的建州卫指挥使、龙虎将军,本质上是土司土官;南方安邦彦之乱的首领安邦彦,贵州杨应龙之乱的杨应龙,都是土司土官;福建的郑芝龙、郑成功父子,依靠的是从事马尼拉、日本和中国之间三角贸易的海商海盗团体,后来郑芝龙被明朝招安为游击将军,力量主要在福建沿海和海外,也是边缘组织。
到了南明时期,李自成、张献忠起义的余部,如李来亨的夔东十三家在湖广与明军合作抗清;大西政权的孙可望、李定国等人从四川到云贵,组建新团队,这些也都是不在明朝原体系内,却又附着于体系之上的边缘势力。
这些最后的抵抗力力量的身份,其实已经表明,明朝原本体制内的力量已经腐朽不堪,难以发挥作用。
03
我们来看看这些势力的真正实力。
他们看似庞大的机体中,真正能用于战争的核心主力,比如九边的战兵级别,再往上的家丁级别,无论是郑成功还是李定国,他们的核心兵力都远远达不到清朝入关时水平,他们的战兵数量也就万把人左右,精锐力量更是少之又少。更别说清军入关后大肆收编了九边精锐编成绿营兵,这就让双方的实力对比更加悬殊,那么,很自然的,南明孤忠们虽然经历了艰苦卓绝地抵抗,最终仍然无力回天。
而明朝军事衰败,根子就在明太祖朱元璋。
朱元璋塑造的社会体系,在王朝本体失效时,彻底暴露了弊端。比如京师的京营,到崇祯时期已经腐朽不堪,只能拉一些老弱病残出去训练,杯水车薪,而且,不只是北京城的军事力量不行,南京的班操兵、操江兵等也都废掉了。
以京城为首的朝廷正规军,就像是一具身体里的免疫系统,在面对外来侵害时,可以抵抗威胁,而它的组织边缘衍生出的各种势力,像郑芝龙、努尔哈赤、张献忠等,都像是王朝的“肿瘤”。
这些肿瘤有着不断膨胀的欲望,也会吞噬王朝的正常组织,可肿瘤毕竟不是正常的器官,他们又各有各的毛病,比如郑芝龙虽有钱,年收入达千万两,但军队战斗力弱,难以进行大规模作战。
这个问题的根源,就在于朱元璋将社会分割得过于细碎,当整个体制坍塌时郑州股票配资,整个族群都要为之陪葬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“高明”却又令人无奈的统治术。
发布于:湖南省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